DALI TOURISM

大理白族土陶制作技艺,是白族民间技艺之中别具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风俗的一项,其烧制的土陶制品多为生活用具,与白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大理白族人民的生活中,依然有着土陶制品的身影。在大理市凤仪镇的敬天村,董建华的敬天窑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学习打卡。敬天村制陶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早期。彼时,有董,苏,张,杨四姓建窑开场,此后窑火不断,盛产不衰。(窑址遗迹)据说,起...
2022-04-15
很多大理人的童年记忆中,一直有一块闪耀的光斑,那就是做竖房子客。黄灿灿的木屋架隆冬的清寒里、雪亮的阳光下,一个黄灿灿的木屋架,贴着红纸墨字的对联,无比喜庆地屹立在村子最热闹处,卖花花绿绿糖果的老人等候在路口,亲戚朋友们衣着光鲜地前来做客,在喜气洋洋,侧着身子互让的忙碌中,木匠大师傅手抱公鸡,唱着口诀,与泥水匠大师傅一左一右,神勇地跃上新房,之后,就是这场客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丢馍馍。咧开嘴笑...
2021-08-11
面朝黄土背朝天,长时间在中国文学作品里的意象,是农民最为劳苦的象征之一,劳苦而无奈,所以苍凉。至于栽秧,更是一件苦差事:双脚陷在泥浆里,随时有可能被蚂蟥吸咬;低头弓身,一天下来腰都要断掉;左手分秧动作要快而均匀,右手不停地将秧插到泥水里,时间长了手指头要破;晴天还顺当些,下雨,披片簑衣湿淋淋地劳作真是无限愁苦的。不过,如果你去过大理周城,听杨麟讲起大理的栽秧会,就会知道,栽秧在大理,可以是一...
2021-08-11
记忆中他出生在洱海上,一个普通白族人家的老木船里,与鱼鹰一起长大,所以像鱼鹰的孵化、驯养、捕鱼这样的事,说起来并没有刻意学过——看都看会了,如同吃饭穿衣,于他,是最自然不过的生活。他就是“鱼鹰王子”杨玉藩,这是来自媒体的美喻,后来这个美喻取代了他的名字,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鱼鹰王子”。杨玉藩近照杨玉藩,1978年出生于大理市喜洲镇沙村18社,自幼跟随家人进行鱼鹰养殖和捕鱼,精通洱海鱼鹰的习性...
2021-08-11
1979年夏天的洱源,一如既往地热。洱源一中校园内,热火朝天地围起了里三层外三层,他们在围观什么呢?一些人凑上去看热闹,一些人看看挤不进去就淡淡路过,只有杨益琨,自小爱唱爱跳、想当演员的杨益琨,不仅凑上去,还扒开人群弄个明白,原来,是在选白剧演员!于是,她放开嗓子唱了两首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洪湖水浪打浪》,唱完,也没有多想——没有多想的意思,就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该干嘛干嘛,走开了。都...
2021-08-11
很多大理白族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童年记忆:“朝斗”,即尾着奶奶辈到寺庙或某户人家,看着穿戴整齐的老斋奶们,跟随大师父,烧香念经祈福。这朝斗,是白族“上星祈福了愿”的民俗活动,六月初六朝南斗,九月初九朝北斗。南斗为“延寿星君”,朝南斗求的是健康长寿;北斗为“解厄星君”,朝北斗为的是追念逝者,为逝者祈福。二者都属于阿吒力民俗活动。除此之外,正月初一弥勒会,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太子游四门,二月十九观音会...
2021-08-11
2020年清明前后,渔泡江边还没那么热,核桃叶子才从枝条里探出惺忪睡眼。大晴天,朱苦拉村委会满院春阳,小院一角,上一年的咖啡果红玛瑙般颗颗惹人喜爱。村委会的厨房里,电磁炉上白亮的不绣钢茶壶烧着开水,烧滚后,加几勺深棕色的咖啡粉,边煮边搅拌,咖啡的浓香便瞬间霸占了周围的空间,深度诱惹着味蕾。约10分钟,咖啡就煮好了,倒进另一个有滤网的茶壶,即可上桌,注入白色描着英文字母的咖啡杯里,杯中还有小勺...
2021-08-11
你对我厚点,我就对你薄点;你对我薄点,我就对你厚点。说的是造纸的关键环节——抄纸。你对我厚点,伙食办好一点,我给你抄的纸就薄一点,否则就抄厚一点,让你有所损失。一池纸抄厚抄薄大有区别,越薄越有挣头。鹤庆素有手工造纸传统,据一些学者鉴定,凤仪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南诏、大理国经卷中,有些就是用鹤庆白棉纸抄写的。宋代建造的洱源火焰山塔出土的中草药,亦用鹤庆白棉纸包裹。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保存的佛图塔...
2021-08-11
弥渡是民歌之乡,沿弥渡县城往寅街方向走,从四车道的柏油路岔进公路,之后是仅容一车通过的土路,傍着群山弯弯曲曲往深处爬行,直到一个叫朵祜的村子,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整个村子呈红砂石的色调,寨门、路面、墙基、墙画,都是红砂石的色系。进村的墙上绘满古拙的传说故事;墙基的石块上,间或画着一簇火苗、一个行人之类的简易符号;贴在墙上的簸箕里,是一幅幅图腾画;就连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标语,也是刻在木条上再挂...
2021-08-11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猜不着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有多小,但这个冬天在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董月畅家看到的小火炉只有一个拳头大,里面红通通燃着一块冰糖似的固体酒精,上面架一个黑陶小茶罐,老茶炙烤得直冒青烟,茶香四溢,茶趣怡然。大理剑川黑陶小火炉像董月畅家这样的小茶罐,上推三十年,大约四五块钱一只,再前推十多年,那是一两角钱一只。今天,一壶、一炉、一圈小杯,外加一个茶洗,480元一套,而且供不应求,...
2021-08-11
在苏龙祥看来,泥巴到艺术之间的距离,是用心的距离,用心给予泥巴生命,再借它们表达自己的内心。大理州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龙祥苏龙祥1974年生于大理市凤仪南街,自幼和爷爷学泥塑,就是三十年前火热大理各种庙会的泥娃娃,几角钱一个,身上都有小孔,一吹就响。那时候,苏龙祥和小伙伴们整天在凤仪旁的波罗江里挖胶泥,捏了玩,边玩边学,越学捏得越好。巧的是,苏龙祥父亲的老家弥渡县红岩乡鸡鸣村,有一位专...
2021-08-11
去年三月街,除了往常的唱歌赛马做买卖,八十高龄的杨兴廷老师携大理州大本曲南腔传习所带来的大本曲演唱,格外引人注目,以《摞摞板》开台,《大理苍山高又高》《一街赶千年》《抓环保,建家乡》等新老曲目,大饱大理耳福,让人再次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复兴如同春潮,涌动在苍山洱海之间。杨兴廷是大本曲名家杨汉的儿子,十五岁开始和父亲学习大本曲演唱。杨兴廷近照说起父亲演唱大本曲,杨兴廷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在小邑庄,...
2021-08-11
“绕三灵说来话长。”这是问及赵丕鼎老师为什么要绕三灵时,他略微踌躇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完全是一个和某物相生相伴数十年,要说及某物时,反而因为过于熟悉,不知从何说起的神态。赵丕鼎近照相传诸葛亮封十七大王,其中就有叫张乐进求的,喜洲人,封在巍宝山,为白子王,统管大理十三姓氏。一年清明节,张乐进求携全家回喜洲祭祖,三公主第一次回大理,见山高水长,天高云淡,非常喜欢,四月二十四日,外出游玩,在河矣城...
2021-08-11
苍山十九峰最北为云弄峰,云弄峰下有个小镇,名字很好听——凤羽。凤羽最有名的就是凤羽砚,因为一是有上好的砚石,二是有上好的菜籽油。凤砚题字 李晋 摄都说大理坝气候不如洱源坝,洱源气候不如凤羽坝,如果你春天去凤羽,只见四山环护的坝子油菜花尽情铺展,辉煌如同当年鸟吊山百鸟朝凤的遗存,明艳的春联和果木上环贴的桃符欣欣向荣,炊烟婀娜,宛若世外桃园。凤羽砚实在是好砚,一是研磨快,三两下即可出墨;二是存墨...
2021-08-11
对杨慧英而言,剪刀是用来创造世界的,在她手中,普普通通的剪刀,犹如神器,鸟兽虫鱼龙凤、鲜花、凉亭、佛像,一个个刹那间有了生命,有说有笑有爱了。杨慧英和孙女杨慧英1964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海东镇文武曲村,在她的家乡,刺绣终其女人一生,从记事起开始学,到姑娘时绣自己的嫁装,仅绣花鞋就要近20双,再到出嫁后绣宝宝的鞋帽,最后到中、老年时绣自己和家人的衣物,双手离不开刺绣。而剪纸,正是刺绣的前生,...
2021-08-11
回来。这是一个无比温暖的动词。回,是因为曾经离开;来,是即将到来。那个曾经离开的人,即将到来。到来之地,正是称为“家”,或者“家乡”的地方。为什么离开?又为什么回来?回来之后如何?这本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李福明,男,白族,1977年生于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村三义自然村,2008年开始和哥哥李福才共创“李小白”手工纯银茶具品牌,2016年被评为鹤庆银饰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三义村离...
2021-08-11
大理的端午节,街道尤其漂亮,因为除了五彩线和雄黄药包,到处都是布扎琳琅满目的小摊,花花绿绿,有小猴子、小老虎、小马、八角、绣球、佛手柑、荷包、小羊……里面填满艾草,满街艾草微显清苦的香。这些布扎绝大多数都是城里人家缝制的,城里人清闲,又有摆摊的近水楼台之便,所以一年缝下来,一个端午节就让四乡八邻的人上街全买走了。他们辛苦了一年,图的就是给小孩子买个热闹,挂在肩上,戴在胸前,又好看又趋蚊避邪,...
2021-08-11
下关有条嘉士博大道,西行到底,左转,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很少有人知道直通龙尾关——至少我也是十多年后才知道的。小巷往里走不远,左手边,有个文昌宫,11月2日晚进去时,正好赶上大理市槐城洞经古乐社排练,老老少少30余人,个个聚精会神,肃穆演奏。曲风庄严宏丽,悲而不伤,正气凛然,隐约可听出是《苏武牧羊》,像一片霞光,点染得下关镇龙泉二组中丞街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格外明亮,让人动容:无论世界怎么变幻...
2021-08-11
我有一朵心花,开在田边,春天过去它就枯萎。我把它描在纸上,剪成花样,绣在阿妈常常惦记的白族草帽帽沿,它在冬天的凋零里还像春天一样盛放。这是吉珍林的故事,写出来就是美美的歌词。吉珍琳是彝绣高手,1955年生于大理州漾濞县鸡街乡新寨村鲁古箐,她的村子在深深的彝山,离县城很远,然而,即使重山阻隔,鸡街乡明艳的绣品还是像自己长了脚,跑出村子,跑进互联网,与世界接轨。吉珍林近照这不,2016年10月,...
2021-08-11
这是真的,真有《点苍武术》这本书,侠义大理,果然不仅是《天龙八部》的飘渺,点苍派也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中的轻描淡写和诡异旁门,它是云南武术的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侍儒就是最好的见证。《点苍武术》一书初见白侍儒,是在下关正阳街楼上,所谓大隐于市,大概如此吧,普通的生活小区,普通的门楼,不一样的是精神风貌,白侍儒年过六十,但目光矍铄,谈吐生风,中气实足,随随便便一坐,仍然是习武人的笔挺。白家...
2021-08-11
从祖父手中接过甲马的时候,张文祥的祖父已经70多岁了,双目完全失明,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白族小院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长孙讲述一尊尊甲马的样貌,张文祥用心记录,努力搜索着儿时和爷爷念经过程中见过的甲马图案,参照家中幸存的几幅图谱,加上自己的认知和想象,还原了大理湾桥一带常用的14种甲马。张文祥一稿一稿地画,画完一稿一稿地讲给祖父听,从老人或颔首微笑或紧皱眉头的表情判断哪一幅是对的,哪一幅...
2021-08-10
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白剧历史悠久,而白剧的前身之一,正是吹吹腔。据资料记载,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具有鲜明的白族风格和大理地方色彩,流行于大理市和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县的白族聚居区。时至今日,云龙县长新乡波罗村委会大达村不仅保存有完整的戏台,还有80余人的吹吹腔戏团,全村80%以上都会表演吹吹腔,远近闻名,戏团团长张杰兴,更是吹吹腔省级非遗传承人,听他讲吹吹腔,最是原滋...
2021-08-10
万木有灵,从一段树木到一件精品木雕,剑川木匠走过了千年岁月,他们赋予木材巧思卓技,手的温度和木的纹理融为一体,俱荣俱损。剑川木雕于201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树林杨德珠夫妇相继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于手工木雕师傅来说,独处是其职业生涯的必修课。枝头喜鹊、池中荷花、赶集老少,都是刻刀下的创作题材,做到形似或许只需时间的积累,形神兼备却要创作者珍惜那颗远...
2021-08-10
白族扎染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核心流传地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蓝续小院张翰敏被评为白族扎染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和爱人张斌是一对80后青年夫妻。两位回乡青年,拾起手艺,创立蓝续企业,誓要存续大理的这片蓝。这蓝既是游客眼里的蓝天碧海,也是家乡父老心中的扎染之蓝。张翰敏和张宾传承人张翰敏出生成长于全国白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周城。这里...
2021-08-10
“今天的木船,更多用于展示,不下水,所以防水没必要那么细致认真对不对?”“怎么可能?!每一艘木船都是我的名誉!”这是采访结束准备离开双廊时,不经意问起赵思恩的一个问题,他却回答得尤其认真。细想,这也正是这么多年他一直恪守的匠心,如果再追溯,就是赵氏家族一千多年来的造船精神吧!赵思恩在造船赵思恩1955年出生于大理市双廊镇玉几岛村,是赵氏家族第七代造船传人。赵氏家族祖传以造船为业,据“造传世家...
2021-08-10
张翔家有一道正门,一道后门。正门上方悬一块木匾,上书五字:张仕绅故居。后门上同样有一块木匾,上书六个字:白族扎染世家。张仕绅是张翔的爷爷,大理民族扎染厂厂长,2007年被评为白族扎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他到儿子张人彪再到孙女张翔,扎染代代相袭,是名副其实的白族扎染世家。扎染是通过对白色土布进行绞扎之后、用板蓝根枝叶制成的染泥浸染而成的花布,其未绞扎的部分为蓝色,绞扎的部分因为被紧紧绞扎,染料...
2021-08-10
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浪漫的先民将大理美景作了“风花雪月”的生态地理注解,听着故事长大、心灵手巧的白族人又将风花雪月盛景搬到了服饰上,淡雅相宜,过目难忘。在大理白族村庄的刘茂菲就是这样地地道道的心灵手巧的白族人,记忆中奶奶坐在冬日暖阳的白家小院里,圆圆的大簸箕上摆满旧布碎布,天冷了她要给茂菲拼剪一件衣裳御寒。奶奶一边剪一边给孙女讲《天女散花》的故事,如同变戏法一般衣服做好了,故事中...
2021-08-10
终于见着了,白剧表演艺术家叶新涛。在飞速生长的下关高楼里,白剧团真难找。诚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普通人而言,白剧远远隔着不知在何处。七月的大理州白剧团小院又是雨天,没找着白剧团西洱河边那个入口,所以倒绕一圈从天宝街进,折折叠叠的小巷子让人越走越疑心,进了两个院子都不是,问门卫都说继续往里走。于是小巷尽头,2019盛夏细细密密的雨帘里,一道紧闭的铁栅门立在眼前,门右墙上一个白底黑字的木牌:云...
2021-08-10
武侠小说的侠客形象总是被辅以“仗剑走天涯”的故事情节,酣畅淋漓,隽永柔肠。而在现实生活中,背井离乡的日子并没有艺术作品渲染的浪漫,它更多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客居异乡的苦楚,从这点上看,这些走夷方的汉子又与古代侠客是相似的,望着大河弯弯,笑对人生的难。他们是当代侠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走近这群走夷方的汉子。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着一首动情的《出门调》:“(汉译)...
2021-08-10
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于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尹旺松和黄珍娣先后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一生埋头造纸,透过一张纸,夫妻俩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迅速发展,充满传奇色彩。1988年,尹黄夫妻摄于骡马物资交流会照相摊位2019年,尹黄夫妻摄于家中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松桂镇龙珠村,传承人尹旺松和黄珍娣是同村人,祖上世代传承造纸。他俩的爷...
2021-08-10
“得——麻——闷——制——应……”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理人,对这一声吆喝多半会记忆犹新,知道那是金圭寺的女人背着针线,走村串寨换头发来了。在苍洱片区的白语中,“得”是“头”的意思,“麻”是毛的意思,“得麻”意为头发;“闷”意换,“制”意针,“应”意来,整句翻译过来就是“头发换针来”。金圭寺是一个本主庙,本主庙所在地的村名与寺名相同,叫“金圭寺”村。有意思的是,这个村子不产羊毛,却一直流传着赶制羊...
2021-08-10
和想象中83岁老人的风烛残年不一样,杨春文满脸笑容精神矍铄地在山坡上迎接我们。杨春文1935年生于云龙县检槽乡哨上村哨星自然村,从记事起即耳闻目睹耳子歌,因能说会唱,长大后亲身参与耳子歌的表演,远近闻名,2017年被评为云龙县“耳子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耳子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春文走下一个小陡坡,就是杨春文老人铺满冬日阳光的垛木房小院。院内一只小狗忙出忙进,灶房里生着...
2021-08-10
“火腿也是有生命的,你看十多年来我认认真真地对它,它也给了我殷实的回报。”杨伍松说。杨武松近照杨伍松的祖上是云龙诺邓井的盐官,姓黄,从福建过来,回福建后,留下两个孙子在诺邓,一直传到他是第21代。他的祖父到杨家上门,他是长孙,按当地“长子立祠、次子归宗”的习俗,他姓杨,而自己的弟弟则“归宗”,姓黄。他腌制火腿的技法,就是从爷爷和父亲那儿学来的,长大后他因为手巧心细,腌制的火腿在亲戚中间远近闻...
2021-08-10
他是遗腹子。1968年,在母腹中仅4个月,父亲就肺痨离世;6岁,母亲又因脑溢血永远离开了他。记者采访母炳林 又凡   摄于是,他从鹤庆县草海镇母屯村,被姑姑带到自己嫁去的村庄——新华村,从此和银器结缘,14岁跟随资深银匠师傅姑父,沿着祖辈的西行之路,担着风箱和工具,辗转于稻城、甘孜等藏地,走村串寨,开始了“漾共银匠”的生涯。出师后,他再次来到稻城,一待就是11年。他觉得,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
2021-08-10
大理古城西行约1公里,214国道东,段增彩和他的彩丰石材厂和我相遇。第一印象是有点荒芜,随后入耳的是“吱吱嗡嗡”的锯石声,接着见到一个数百平米的大厂房,厂房外,大院里还留有一小间大理早年的石头房子,靠墙堆满大理石护栏专用的石头,更远处的院子角落,也仍然是成堆的石材和建材。石头房子段增彩是3位大理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目前整个大理州关于大理石的传承人仅有市级3人,国家级和省级尚在申报...
2021-08-10
在大理十二个县市中,韭菜腌菜唯宾川独有,而宾川的韭菜腌菜,又数州城镇腌得最好吃。州城的韭菜腌菜,最为出名的是大山后村,村中王之芳家最为地道。王之芳近照王之芳1955年出生于宾川县州城镇新坪村,初一时被母亲许给姑妈家,那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谈恋爱一说,十四五岁,家人把你许给哪家,就是哪家未过门的媳妇儿。王之芳为此不好意思再上学,于是回家帮着哥哥嫂嫂带小孩子,给全家人煮饭,直到结婚。从出校门到回家...
2021-08-10
正是仲春,走过村口三棵绿茵如盖的槐树,走过槐树下闲坐的人们,再往里往上走二三百米,就是杨益林的家。进门一大蓬透紫的叶子花倾斜着枝压低低,迎接客人。落座,只见由红砖砌成的花台开满粉色的玫瑰等各色鲜花,花台前面院心一角是一株青绿的树,树上挂着鸟笼,笼中一只野斑鸠;花台背后远处是一坝青绿的田园,田园尽头是环抱的青山。傍晚的阳光颜色厚重,点染着春意盎然的小院,美不胜收。小院美不胜收微甜而又回味的槐米...
2021-08-10
“呆”字大约指像木头一样不会说话的人,木讷嘛,造字的人认定木头永远不会开口,直到遇着剑川木匠,只不过传说中的仓颉看不到了,否则难说要修改这些字词。会说话的木头——九层镂雕是的,遇到剑川木匠,木头就会说话。这在采访段四兴的过程中,再次得以验证。尽管在聊起木雕技艺时,他也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但当你看过他几楼的木雕作品,就会感叹: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真是做的比说的好听,一件件木雕,或花鸟虫鱼,或神佛童...
2021-08-10
六月,松鹤村绿绿的梅果挂满绿绿的梅子树,梅子树下,年满整整一个甲子的李家福,向我讲起了松鹤村唢呐的讲究。唢呐州级非遗传承人李家福近照松鹤村是远近闻名的“唢呐之乡”和“梅子之乡”,自古就有雕梅的技艺,古梅树零星散布在村里,自1978年洱宝话梅项目批量种植梅果,目前计有3000余亩,沿路可见伞状的梅树结着可人的青梅,就连李家福的院子里,也都有两株梅树,这个季节同样结满翠果。院子两面丁字形的近二十...
2021-08-10
苍山北起云弄,南收斜阳。云弄峰下的周城扎染,随着苍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和体验项目,从而成为大理的旅游名片之一。今天,沿苍山南行,过斜阳峰,进巍山坝子,直到巍山县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就会惊异:原来峰回路转处,扎染别有洞天。这家扎染公司,已把巍山扎染出口国外30年,最火热的时候,年出口达1200万元,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占总营业额的80%。这和公司的创建者、董事长李石生大有...
2021-08-10
给你一段竹子,会怎样?打孔制成笛子?剖开编成竹器?削尖变成箭头?都不是,对于生长在澜沧江边的马正春来说,竹子是盛酒的上好器皿,并且不是一段砍下来的竹子,而是活竹,摇曳着青葱的生命。这时,马正春会用高压微创技术,将50度以上的原酒注入竹心,隔一段注一段,把酒“种”在竹子里,让其自然生长,半年或者一年后,再割下竹子,即成美酒,叫“仙竹酒”。“种”在竹子里的酒马正春1970年出生于永平县水泄乡乐把...
2021-08-10
傈僳族崇拜太阳,从古到今,集中和分散过的节日,十二个月有十个,最大的节日是阔时节,也就是自己的新年,人人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阔时节前,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节叫“针线节”,每年十月至冬月,家家户户的妇女走到一起,或山林,或高岗,或乡野,背风、平坦、温暖的地方,总之哪里有太阳哪里缝针线,为过阔时节以及下一年的日子做下衣饰的充分准备。余荣秀近照针线节开始了,叫“开针线”,大家带上吃的东西,聚到...
2021-08-10
你有没有想过在一房子乐器陪伴下安度晚年是什么感觉?如果那些乐器还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呢?它们像一群孩子,和你相依相伴,让每一天日子都浸透着过往的岁月,如同那些岁月一天都不曾流失,因为它们就在每一件乐器身上,触手可及。不敢想是吧?段文信做到了,如今70高龄的他,正和自己的乐器、导具、石头、犀皮漆作品一起生活,当然,还有志同道和的老伴,虽然儿女不在身边,因为有艺术的浸染,日子在平淡中熠熠生辉。省级非...
2021-08-10
NaN-NaN-NaN
NaN-NaN-NaN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