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I TOURISM

凡到过剑川一带做客的人,都能品尝到当地的民间特产羊乳饼。羊乳饼又叫奶豆腐,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是营养丰富且味美鲜香的高级滋补品,剑川一带农家常常作为上等美味佳肴款待宾客,或者当作礼品赠送亲朋好友。羊乳用羊奶作原料,制作方法大体是先用纱布将鲜奶进行过滤,滤去杂质,在按一定的比例在羊奶中加进卤水或者是一种名叫奶藤的野生植物,然后用火加热至涨沸,使之凝结成絮状物,再用纱布包住进行挤压,滤去酸水,即...
2021-08-13
“得勒姆资汤”也称“母子相会汤”“得勒姆资汤”是别具一格的剑川白族风味小吃,是用“蚕豆母豆叶加豆米子”相煮而成,又称情深意重的“母子相会汤”。“得勒姆资”为白语,指蚕豆母豆秧、豆叶,立春时节专门采集晒干,等到吃时,先煮一下使之变软,再轻轻挤干其汁,然后把经过漂洗滤水,泡于清水中几个时辰;先用腊肉丁将蚕豆瓣炒一会,放水(最好是井水)煮片刻,然后将“得勒姆资”切细,放入豆汤中煮熟,即可食用。“母...
2021-08-13
苏裹梅在剑川已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用梅子、紫苏叶、花淑、蜂蜜、红糖等原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先将梅核取出,雕成梅瓣,装入配料,外用紫苏叶层层包裹,然后装入陶罐,再放少许白酒,密封贮藏。贮藏时间愈长愈佳,其酸、甜、麻、香、醇五味俱全,口感极好,有生津健胃之神奇功效。
2021-08-13
“东山萝卜西湖鱼”是剑川一句民谚,还被民间歌手编入白族调中歌唱,可见其名气之大。“东山萝卜”说的是产于剑川庆华、玉华带的蔓菁,剑川白族人的“土片此”。主要生长在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开黄花。蔓菁的颜色一般都是白色,而东山萝卜(蔓菁)却是紫红色的,这也许是和这里的土壤里含有稀有的碳物质元素有关,而使这样蔓菁成为紫红色,肉质和味道比一般蔓菁佳好。到了冬季,把蔓菁切成片,用篾片穿成串,悬挂晒干,称为“...
2021-08-13
“泥鳅钻豆腐”是剑川很有名气的菜。在剑川各村寨四周沟渠、水塘、水田、秧田、沼泽等湿地中都可以捕捉到泥鳅,剑川是泥鳅的丰产区。最容易捕捉的季节是在农历秋分节令前后。这时,雨水渐少,晴日渐多,水稻即将成熟变黄,要逐渐排放稻田中的水,只要把竹编渔具,白语称的“给”放置在稻田、沟渠、池塘等出水口,泥鳅就会一一落入“给”中。此时捕捉的泥鳅个大肉嫩,叫“谷花泥鳅”,这时捕捉到的鱼称为“谷花鱼”。泥鳅捉回...
2021-08-13
汉语称海菜根为“莼”,用海菜作的汤称为“莼羹”。剑川剑湖里的特产海菜,白语称为“空务此”,也叫“空心菜”。海菜属于绿藻类,茎长四五尺,浮在水面上,又软又脆,茎的顶部开花,花被苞包裹,每苞有四五朵,四瓣白色,花色很美。海菜先长茎,后长叶子,叶子卷子很紧,不完全舒展,尖尖的。春冬秋季节都可以采摘做汤,汤色鲜亮、海菜鲜碧,味道鲜美,入口柔性滑。夏季吃时注意清洗,因为此时蜗牛、水蛭可能被卷在叶子中,...
2021-08-13
白杜鹃花本来就常为白族人所采摘食用。农民在入山拉干松毛以垫圈积肥和砍柴、收松果等等生产活动时就顺便采摘。下山时妇女们背上背着沉重的背篓,腰间围腰里兜的便是大兜的白杜鹃花。白杜鹃花采摘回家后,剔除花蕊、花托,单留下花萼,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入锅,在滚水里焯2~3分钟后捞出,挤干水分摊开晾晒于簸箕内。干透后花萼卷缩成条状,略呈淡赭色,便可长期储存供食用。白杜鹃花的花蕊,味苦,略带毒性,不可随便食...
2021-08-13
热情好客是剑川白族,每当远方贵客光临,常用丰盛的宴席—土八碗招待。剑川土八碗历史悠久,相传原来是大理国段白王来用招待周边南亚、东南亚等十六个国王所用的国宴,由于这些国家大都信奉佛教,所以是荤素反搭酷。由于段白王是剑川院傍人,后来传入剑川民间,成为待客的风味佳肴,相延至今,已近千年。土八碗荤素搭配,烹调序味美可口,老少咸宜。还将把白乡人民深深情意寄寓在菜肴之中,讲究意趣,体现了白族好客的情怀,...
2021-08-13
三道菜是剑川白族的特色菜。顾名思义主要吃的就是三道菜。土鸡宰杀了清炖、黄焖各一份为一道菜,油炸七彩洋芋为第二道菜,清汤炖罗卜为第三道菜。用传统的白族烹饪方法制作,三道菜将各自的营养价值和特色,完美的搭配到一起。真正做到地道的大理白族农家风味。菜谱主要以大理白族清炖、黄焖鸡为主,其用剑川高山纯天然绿色的紫洋芋、萝卜,以独特的白族农家风味精心制作出油炸七彩洋芋、清汤萝卜,再次以剑川自己种植的独特...
2021-08-13
山老腿,产于山村,是马帮时代“滇藏茶马古道”上马帮必备的佳肴。山老腿是剑川一带山民对自家火腿的叫法,说老是因为火腿少则存放一年,多则三五年。在大山深处,山民用自家的玉米面等粮食、蔬菜喂养仔猪,到了冬天杀完猪,用传统工艺腌制好火腿,再慢慢用松柴烟熏制,这样制出的火腿肉质细、油脂薄、色泽红润、香气扑鼻。
2021-08-13
猪肝胙,用猪肝、猪肠等,加入盐、辣椒、姜、洒等佐料密封于土陶罐中,吃时用甑子蒸上一碗。一年四季均吃蒸。白族传统风味食品,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利用冬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精选上等洗净的猪肠、肚、排骨配加食盐、白酒、上等花椒、丽江阿喜辣椒,用传统方法搅拌均匀装入特制的陶缸内密封腌制,放在阴凉通风处经三个多月后即可食用,属一季加工常年食用销售的产品。
2021-08-13
剑川地参是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特产。地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剑川地参,又名虫草参,白族俗称“根载子”;大理洱源地区叫法不同,称雪参;外省山东郓城、河北河间等地又称地参为中华地参、地藕、地笋、泽兰、银条菜。地参株高120至160厘米,株干呈四棱形,节间距2厘米,每节长四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开白色芝麻型花,不结籽,叶互生,植物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多...
2021-08-13
剑川芸豆是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特产。剑川芸豆因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而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剑川县由于海拨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无污染,非常适宜芸豆生长。剑川县花白芸豆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是山区、半山区粮菜兼用的主要豆类作物之一,在大春粮豆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剑川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所产芸...
2021-08-13
剑川牛肝菌是剑川县的特产。牛肝菌味道鲜美,食而不厌,俗称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以及单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贵的“山珍”。剑川境内可食用牛肝菌分布广泛,常见的有白牛肝、黄牛肝、红牛肝(见手青)、黑牛肝、乳牛肝等。每年的雨季来临便是各色各样的牛肝菌上市的时节。鲜炒牛肝菌是深受剑川老百姓喜爱的一道美食。牛肝菌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含有腺膘呤、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可药用,治疗...
2021-08-13
云南大理剑川作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闻名于世,但土陶制造在这里也有数千年历史,据地方民俗学者李汝恒先生调研,剑川海门口遗址曾发掘出大量陶器,民间素有“上登瓦,不用敲打声嗡嗡响”之说(上登即为剑川县南古村落)。《元史•地理志》载:“罗鲁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时有此城,即瓦窑村北。”由于其地质土壤优良,适于制陶,且陶制品物美价廉,畅销滇西各县,深受群众喜爱,甸南的民间一直在从事陶业生产。制陶使用的原...
2021-08-13
腌鱼的制作必须在冬季,一般在春节前后,把鱼腹掏空,切成段,用盐、辣椒、酒等作料相拌密封于土陶罐中。腌鱼是春节时家家必吃的菜肴,春节期间可以用来招待来客,自家平时吃食也十分方便。剑川农村有句谚语:“甑子一下去就有四碟菜。”
2021-08-13
滇西民谣“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雕到处有”道出了剑川木匠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这一客观事实,凸显了剑川木雕在滇西的重要地位。民谣“剑川木雕,一辆渣子一两银”,则是对剑川木雕珍贵价值的写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剑川木雕已走出云南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欧美、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剑川重要的民间支柱产业。剑川县素称“木匠之乡”,木工艺人擅长雕刻各种人物、花鸟、山水以及龙凤吉祥如意等图案,用以装饰...
2021-08-13
剑川布扎品种繁多,有吉祥物、八卦、荷包、十二生肖、龙、凤、瓜籽球、童子拜观音,牧童吹笛、松鹤延年等等各类造型小巧玲珑,形象逼真。布扎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色彩鲜艳的布料,按设计先缝成雏形,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绣。其造型古朴,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曾多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深受专家好评。布扎是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每逢端午节,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
2021-08-13
剑川是云南省鲜松茸的一个主产区和重要的集散地,剑川松茸历来以品优形靓赢得日本市场的青睐,是当地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剑川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大理州西北部,与丽江市玉龙县、怒江州兰坪县接壤,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县城金华镇距省会昆明464公里,距大理州府126公里,214国道(滇藏公路)穿境而过,是大理州连接丽江、怒江,通向香格里拉、北进川藏的门户。全县国土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3...
2021-08-13
青头菌生长在松树或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为生长期,雨后产量多。青头菌为真菌?植物门真菌绿菇的子实体。菌盖宽3—12厘米,初球形,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中部常稍下凹,不粘,浅绿色至灰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无特殊气味,炒吃味鲜美。青头菌是群众喜爱的一种食用菌。青头菌主产于云南滇西"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保护区,剑川县内均有广泛分布。青头菌生长环境极其纯净,主要生长在树林中的草丛里,...
2021-08-13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