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I TOURISM

郭沫若游大理留下“天下第一桥,人间无双景”的名句,千百年来,几多文人墨客游弥渡天生桥,都为它的奇、险、壮而流连忘返,击缶赞叹。天生桥位于弥渡县城东南,距城约四公里,整个风景区由天生桥、东峙壁、西峙壁、龙潭等构成。如果说天生桥风景区是一首完美的钢琴协奏曲,那么,天生桥便是最动人心魄的一章。天生桥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3米,全长21米。传说天生桥是一对在与恶势力抗争中献出年轻生命的情侣变...
2021-08-16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南诏铁柱庙背后,绵延数十里与巍山县巍宝山相邻的弥渡西山里,散落着群星般的彝族村落。踏着一条条古道,深入到彝族村寨,便会发现南诏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习惯,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烙印。每年正月十五,弥渡彝族特有的筒号,都会在南诏铁柱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声,浓烈的传统民俗文化弥漫于千年南诏铁柱庙。这里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但来自弥渡西山、南山...
2021-08-13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对于祖辈和祖辈们走过的足迹,会产生更多的好奇和追问。千千万万的旅途,汇成一条漫长、艰辛、坎坷的路,路的终点是——弥渡。有人说,我们都是永恒的异乡人,故乡不过是祖辈一个偶然的落脚点,但正是这无数的落脚点,支撑着我们的祖先在艰辛和苦难中,走到弥渡。如果你是弥渡人,请看看这篇文章,从中回溯下祖先们艰辛、苦难又辉煌的历程。如果你...
2021-08-13
五月端午,粽子飘香百姓乐。“端午节”这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许多人而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记忆,也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节日串连而成。在神州大地上,关于“端午”这个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过节形式。五月端午,去千年古刹谷女寺“游百病”,就是其中一种。当起伏的九顶山岭从这里经过,便有了漫山的葱茏与飞鸟的足迹;当潺潺的毗雄江...
2021-08-13
哏德全老师移植改编的这个版本让人眼前一亮,节奏欢快,抑扬顿挫,合声天衣无缝,感情细腻,婉转悠扬。就像阳光下灵动的少女舞弄着身躯,优美舞姿尽显青春气息,仿佛遇见了年少时的我们!欢快无忧无虑...听云南的民歌,是给人的一种享受,原本就很美的东西,它不需雕琢的,像“山对山来崖对崖”,质朴、本真。山中有水便有了血脉,有了生机,有了花草,有了云烟,有了男女,有了神采,此时的阿哥阿妹自然放纵,尽情的歌唱...
2021-08-13
我在弥渡生活了十六年,这里是我的故乡。如同曾经对豆腐的寡淡深恶痛绝,对故乡,年少时的我也曾一心想着逃离。至于理由,大概是因为乡镇中学的操场黄土漫天,或者是集市的小贩破口大骂。后来我终于离开了。在外求学九载,仅仅是假期才回到家乡。而就是这偶尔的回归,我邂逅了家乡近几年诞生的美食——豆腐宴。茶马古道悠远的马头铃铛还在回响,文盛街的农家小院已然端出了一桌琳琅满目的豆腐宴。然后我才第一次知道,口味清...
2021-08-13

DALI TOURISM

太极顶,位于密祉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宝库,植物王国的缩影,蕴藏着大片原始杜鹃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届会,祥云、南涧、巍山、大理等地善男信女竞相聚会,耍龙舞狮,踏歌赛唱,虔诚朝拜。1995年被...
2021-08-16
密祉是文明礼仪之乡,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即“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驿道”。摄:网络月亮出来亮汪汪认识密祉,是因为那首驰名中外的民歌《小河淌水》。它从产生起,犹如文学中“典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的共鸣。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论是黎明百姓还...
2021-08-13
雾本村位于弥渡苴力镇,盛产冬桃,村里随处可见上一定规模的桃园,与雾露泉、龙树箐、龙树林、麻栗树林等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构成人间仙景“桃花园”,是野炊露营的好去处。云雾缭绕雾本村弥渡苴力镇雾本,是一个青山怀抱中的小村庄,常住人口不足百人,隶属于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委会,因自然风光美仑美奂而远近闻名。“雾本村”原名“阿雾白”,彝语意为“蝌蚪多的地方”。后来因村庄地理位置特殊,雾、雨、水十分充沛,常年...
2021-08-13
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因庙内的那根铁柱而出名,铁柱高3.3米,周长1.05米,重约2吨,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铁柱庙由前、中、后3个院落组成,形成七殿五厢、一山门、一照壁一砚池及三拱石桥的格局,铁柱立于前院的正殿中央。铁柱庙位于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庙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由大门、照壁、拱桥、砚池、山...
2021-08-13
天生桥位于山谷之中,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状若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前人题咏赞为“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桥在弥渡弥渡县,地处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名曲《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
2021-08-13
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古驿道正中铺有引马石。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
2021-08-13

DALI TOURISM

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借以识别宇宙间各种实体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范围、不同形状和特征而共同约定的名称,是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劳动实践和生活交往所形成的。每一条地名的含义,都具有其渊源和特征。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状况,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认识。弥渡县彝语地名较多,为了便于对弥渡县彝族的历史和语言进行...
2021-08-16
弥渡县的花灯起源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弥渡花灯歌舞总体分为“太平花灯”和“元宵花灯”两种,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祈神求福性等共同特征。其表现形式有“团场灯”、“门户灯”和“过街灯”。弥渡县村村有灯班,规模不受限制,灯班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各村灯班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表演时不分男女老幼,浓妆艳抹,手持各种道具。弥渡花灯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在街头和场院演出,均无布景,不...
2021-08-13
《弥渡民歌》是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系统,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其主要的是以古滇的“河蛮文化”、“僰人文化”、“哀牢文化”、“爨人文化”融汇消失后形成的“南诏文化”为基石,融汇中原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后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8-13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据云南省博物馆1985年对弥渡苴力营盘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坝区...
2021-08-13
弥渡县多祜村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正月都要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为羊过节,多祜彝族人把这个日子称为“羊节”。哪一天过羊节,要以一年里羊只发展得多的那家牧民请年老的毕摩(彝族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测定日子后确定。显然,羊只发展得多的这一户牧民也就成了这一年过羊节的“首领”。羊节这一天,寨子里的养羊户天蒙蒙亮便开始着手筹备给羊过节。牧民备足所需的节日物品,穿上盛妆,披上羊皮褂,在“首领”的带领下...
2021-08-13
“汉人以茶为敬,彝胞以酒为尊。”饮酒是居住在高海拔山区的彝家人为驱寒而形成的习惯,酒已渗透到了牛街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弥渡县牛街彝族,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认为:“有酒便是宴,无酒不成席。”每逢有客来访,无奉烟沏茶待客之俗,却有传酒敬客之礼。敬酒献客时,先从老人或长辈开始。他们说:“酒是老人家的,肉是小年轻人的。”这里的彝家人总是虔诚地恪守着“翻田犁地由下而...
2021-08-13

DALI TOURISM

卷蹄是弥渡独有的腌制肉食品,500多年来久负盛名。据考证卷蹄的故乡弥渡,古代是一个水乡泽国,弥渡猪多肉肥为了保存和利于流通,人们就变着法儿地出花招,卷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弥渡卷蹄制作工艺精细,共有十四道工序全部为手工制作,首先要选用清洗干净的完整猪脚和猪里脊肉或猪后腿精瘦肉切成条块状,用50度左右的白酒浸泡,弥渡果子园村600年,独家祖传工艺生产的粬米粉,加入草果粉 胡椒粉 茴...
2021-08-13
弥渡酸腌菜最有家的味道。有位外地作家曾经在他的文章里写到:“弥渡酸腌菜在弥渡这块神奇的土地酝酿下,与贵州茅台酒一样,成了不可复制的资源。”在弥渡,每年冬天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赶着做酸腌菜,看上去就跟比赛一样。弥渡坝子的冬天总会有些夜晚在偷偷上霜。清晨去菜地里一看,青菜绿里透白,一株一株亭亭玉立,美妙得仿佛满地都是玉匠雕出的宝贝。经过寒霜的青菜是做酸腌菜的上等食材。
2021-08-13
红粬米,在食品中属于“添加剂”,是纯天然生物无公害食品防腐剂、染色剂、调味佳品。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人民追求美食的智慧结晶。红粬米不仅有上色的功能,对食用者,还有帮助吸收和降低血脂、胆固醇的功效。做红粬米的每一道工序要求非常严格。如泡米、蒸米的时间,上色的均匀、在臼池里浸泡的时间,发酵与晾干时的温度与湿度,尤其是由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粬种制作,稍有偏差,色泽和味道就不一样。
2021-08-13
弥渡寅街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寅街黄粉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开始就以色正味纯而远近闻名。而且,民间对寅街黄粉还有“黄粉下酒,越吃越有”的俗语,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黄粉的热爱和离不开。
2021-08-13
弥渡的密祉豆腐宴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所谓豆腐宴就是所有上桌的菜的原材料均为豆腐。腌豆腐、豆花、炒豆腐、煮豆腐、臭豆腐、麻辣豆腐、豆腐圆子,也有各种造型的特色豆腐,如莲花豆腐、凤凰戏牡丹、箱子豆腐、口袋豆腐、卧龙迎宾、福满仓、雀巢豆腐等,更有匠心独运,用本地的名山名水做菜名,精心烹调的珍珠情、珍珠链、凤山宴等艺术豆腐,满桌子全是豆腐。看着香喷喷、色泽可人的佳肴,会让你胃口大开,大饱了眼福和口福...
2021-08-13
米花大圆糖曾经是每年春节弥渡人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圆糖其实是米花糖的一种,是把米花和糖做成圆形,故而叫圆糖。在弥渡,制作圆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做圆糖不用红糖不用白糖,而是饴糖,饴糖工序复杂,方法也十分讲究:先选上好的大麦,把它捂出芽后,晒干,磨成面,做“糖引子”。把上等的大米蒸熟后,放到大缸的清水中浸泡,放上“糖引子”。米饭浸泡10个小时后,把米饭的汁液压出来,然后把汁液放在大锅里煮,煮...
2021-08-13

DALI TOURISM

徐联光(1890—1951),号月波,新街乡大徐家营人。幼时受业于熊家营熊萌堂私塾,曾考中秀才。后到北京考入法政大学预科班攻读2年,录为本科生,续读4年毕业,留校任助教2年。被委任江西九江法院推事,任职4年,因母病回家看望,后再赴九江,途经昆明,杨文清挽留推荐,任昆明模范监狱典狱长。后调大理,任云南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长。任职期间,生活简朴,除应得薪金外,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对诉讼案件,依法判...
2021-08-16
师蔚(1916—1952),男,弥渡县寅街乡武邑村人。1940年昆华中学毕业,回乡后任天寅镇中心小学教师、校长。师蔚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昆中毕业后,不管家,不从政,致力于教育事业。1944年任天寅镇中心学校校长后,为了扩大学校规模,说服乡亲父老,将校址由新地村迁往武邑村寺庙和师氏宗祠里来,并动员其祖父、父亲捐资助学,乘其祖父举办大寿之际,给学校捐献银币700元,为学校购置课桌、凳子、黑板等教学...
2021-08-16
李文学(1826―1874),彝族,又名正学,云南赵州(今弥渡)瓦卢村人,雇农出身。清末云南哀牢山区各族农民起义领袖。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五月,因不堪清政府的压迫政策,率先在瓦卢村起义。1858年与哈尼族田以正起义军联合,逐步统一了哀牢山一带的农民力量。主张彝汉各族联合共同反对地主豪绅。1872年(同治十一年)北上支援大理回民抗清,因叛徒出卖被捕,1874年牺牲。
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