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I TOURISM

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借以识别宇宙间各种实体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范围、不同形状和特征而共同约定的名称,是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劳动实践和生活交往所形成的。每一条地名的含义,都具有其渊源和特征。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状况,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认识。弥渡县彝语地名较多,为了便于对弥渡县彝族的历史和语言进行...
2021-08-16
弥渡县的花灯起源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弥渡花灯歌舞总体分为“太平花灯”和“元宵花灯”两种,具有自娱性、娱他性、祈神求福性等共同特征。其表现形式有“团场灯”、“门户灯”和“过街灯”。弥渡县村村有灯班,规模不受限制,灯班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各村灯班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表演时不分男女老幼,浓妆艳抹,手持各种道具。弥渡花灯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在街头和场院演出,均无布景,不...
2021-08-13
《弥渡民歌》是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系统,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其主要的是以古滇的“河蛮文化”、“僰人文化”、“哀牢文化”、“爨人文化”融汇消失后形成的“南诏文化”为基石,融汇中原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后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8-13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弥渡彝族是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据云南省博物馆1985年对弥渡苴力营盘山新石器遗址、青石湾石棺墓群、三岔路村后出土的战国铜鼓考证,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今弥渡地域内已有较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属于“耕田、有邑聚”的坝区...
2021-08-13
弥渡县多祜村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正月都要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为羊过节,多祜彝族人把这个日子称为“羊节”。哪一天过羊节,要以一年里羊只发展得多的那家牧民请年老的毕摩(彝族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测定日子后确定。显然,羊只发展得多的这一户牧民也就成了这一年过羊节的“首领”。羊节这一天,寨子里的养羊户天蒙蒙亮便开始着手筹备给羊过节。牧民备足所需的节日物品,穿上盛妆,披上羊皮褂,在“首领”的带领下...
2021-08-13
“汉人以茶为敬,彝胞以酒为尊。”饮酒是居住在高海拔山区的彝家人为驱寒而形成的习惯,酒已渗透到了牛街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弥渡县牛街彝族,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认为:“有酒便是宴,无酒不成席。”每逢有客来访,无奉烟沏茶待客之俗,却有传酒敬客之礼。敬酒献客时,先从老人或长辈开始。他们说:“酒是老人家的,肉是小年轻人的。”这里的彝家人总是虔诚地恪守着“翻田犁地由下而...
2021-08-13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