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I TOURISM

在云龙县境内,居住着汉族以及白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十多个质朴、勤劳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云龙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他们一起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白族:白族是云龙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占云龙总人口的73%。云龙白族人民大都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山地民族的特点,那些东部山区白族妇女的衣着服饰色彩鲜明...
2021-08-12
滇西云岭大山深处淌处一条不算很长的江水,叫沘江,沘江悠悠南流170多公里后汇入澜沧江。沘江中下游交界的地方,江水绕出一个“S”形的大湾,形成一个类似中国道教文化符号“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天然“太极图”中间有一条细细的小河叫诺水河,沿河往上4公里有一个名叫“诺邓”的古村。诺邓和沘江,记载着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陲的云龙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人文故事。“点苍南去钟英地,太白西来建节天”,这是被称为...
2021-08-12
云龙白族吹吹腔源于明洪武年间传入当地的江西弋阳腔,又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要素,经过历代白族艺人的发展和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白族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由于白族最常用的吹奏乐器“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是当地白族的一种主要戏剧形式,俗称“唢呐戏”,2006年5月被省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说白族吹吹腔戏的传播,还与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
2021-08-12
云龙的传统舞蹈众多,在创造舞蹈时,人们因图腾崇拜或日产生产生活中,对某些特别的动物有着独特情怀,致使许多舞蹈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融入舞蹈之中,主要模仿龙、狮、牛等动物形象,艺人们用竹子编扎出一个骨架后,再用彩纸、绸缎、麻布、布匹、毛线、彩带、镜子等,给它装扮起来,舞者利用道具加上肢体动作的牵引再现了生动的动物形象。也有因云龙主要以农业为主,许多的生产劳作的动作同样成为民族舞蹈创造的另一源泉。...
2021-08-12
春节唱古戏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二开始,云龙长新乡大达村、箐干坪村,功果桥镇的三七、下坞、汤邓等村都有唱“吹吹腔 ”戏的活动。从装台开始,到唱戏结束,历时一个星期左右。是当地的一个传统盛会。接本主“接本主”主要是在宝丰乡,每年春节正月十一开始,宝丰古镇都会有接本主的活动,介时全村人都参与,活动规模盛大,历时十天左右。有各种民族民间表演,还有许多仪式。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6日都会在云龙县漕涧仁山阿昌...
2021-08-12
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故称为洞经音乐。洞经古乐教化民众,陶冶情操,滋养性灵,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深深地植根于云龙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它古朴典雅,雄奇肃穆的旋律中,仿佛可以触摸到古人精神理念跳动的脉搏。
2021-08-12
云龙的白族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山歌、打歌调和叙事长诗等。山歌(白语叫“几可”),也称白族调。有“花上花”“以是以”等三十六个韵,称为“三十六姓”。演唱时歌者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韵用在第一句,起到定韵和起兴的作用。歌词则是歌者根据演唱时的情㬌即兴创作的。首句和结束句必须押韵不能走调。白族山歌抒情性较强,多为男女对唱,也有独唱和合唱。句式为“三七一五”,也有七字韵和五字韵或七五长短句。如此...
2021-08-12
云龙山地白族刺绣广泛运用于服饰、鞋帽、裹背、围腰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各种花纹图案,也有狮、虎、龙、凤等吉祥动物和几何图形,有的刺绣图案与房屋彩绘图案相似。刺绣工艺一般分为描底和彩绣两步,描底是用笔在所绣物品上直接绘画要绣的图案,或剪出纸花样用糨糊粘在绣件上,再用各色彩线按图施以针绣,刺绣技艺非常娴熟的人,直接进行彩绣。刺绣用线传统一贯用蚕丝,其色彩注重...
2021-08-11
NaN-NaN-NaN

已经到底了~